• .

聚联农业商城.jpg

蒙阴县垛庄镇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 王铭聚:孟良崮下 “小苹果” 乡村振兴大产业
发布时间 2024-06-22

王铭聚,男,1967年5月生,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孙家峪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蒙阴县果业协会副会长、高级农艺师、蒙阴县“十大果品种植人”,临沂市第十九届、二十届人大代表,2016年被评为临沂市“沂蒙乡村之星”,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齐鲁乡村之星,2022年获评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完成人。

蒙阴县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8月。在办社过程中,王铭聚始终坚持产业兴村不动摇,以创办合作社为载体,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农民增收、集体获利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合作社先后发展优质蜜桃、苹果精品果园4000余亩;通过智慧化、数字化管理,建成千亩标准化、科技化生态果园,促进果品走进高端市场;先后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数字果园”,国家“863”高新计划项目,山东省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基地,“长三角”地区“果篮子”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合作社2015年获得“临沂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019年获得“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现代果园智慧种植培训基地”称号,2020年获得“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优秀农民田间学校”称号,2022年荣获“临沂市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称号。合作社所产果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金奖15项、银奖30项、铜奖16项。

一、为何从事农业创业就业

1999年2月,王铭聚通过选举担任了孙家峪子村村委会委员,2014年7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并连任至今。他在村“两委”任职多年,对村庄发展有着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孙家峪子村以前就是果品种植大村,但存在产业规模大而不强的尴尬情况。果农大多各自为战,果树品种多而杂,传统种植技术落后,果品质量参差不齐、销售困难,种植效益不明显。看着村民辛辛苦苦地忙碌,收入却一直增加不了,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干部,王铭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领全村群众走科技引领、绿色发展、产业兴村的共同富裕之路。

二、为何领办农民合作社

(一)创办原因

2008年,为了推动村里果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王铭聚率先垂范,首先通过承包荒岭建起了一处家庭农场,栽植优质蜜桃50余亩,作为品种推广、技术培训基地,向群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这种做给村民看、领着村民干的示范模式,调动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全村果品种植面积、果品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但是村中果品种植品种众多,质量效益、规模效益不明显的问题仍然存在。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王铭聚决定采取“抱团取暖、规模发展”的思路,创办果品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引进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采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销售、统一现金结算的“六统一”服务模式,统筹全村果品产业发展,解决群众不懂技术、不会管理、没有销路的后顾之忧,汇聚发展动力、激活发展潜力,助推村级产业发展。

(二)创办历程

合作社建成后,计划对村中土地进行连片流转,建设规模化现代果园,这样既便于管理,又能提高生产效率,为后期的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王铭聚将目光投向了村东的大片山地,那里当时以种植花生为主,流转费相对较低,对于刚刚起步的合作社来说,可以大幅降低资金压力。合作社一期连片流转土地500亩,开始了尝试性种植。王铭聚积极对接县科技局、农业农村局、果业中心,引进了蜜桃和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在合作社果园全部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统一种植标准,稳定果品产量质量,合作社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合作社运营之初,为保障产品品质统一,统一雇用工人从事果园管理,按工作天数计算薪酬,但是时间久了,一些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有些工人出现了“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对于果树的管理敷衍了事。这样不仅会造成减产,甚至可能对果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会严重影响合作社的正常运转。王铭聚与理事会成员商量以后,征求广大成员的意见,决定对果园进行“反包”。合作社将按统一标准建设完成的果园进行划片分割,由成员根据自身的能力,自由选择面积合适的果园进行承包。在种植过程中,合作社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并提供生产资料,协助成员提升果品质量,并在果品收获后进行筛选,对于优品果统一高价销售,次果由成员自行销售处理。这样,成员的管理水平与自身收入直接挂钩,有效提高了成员的种植积极性,避免了“大锅饭”问题的出现。

2013年,王铭聚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新品种试验基地。不断更新苹果种植模式。该项目采用先进的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种植优质红富士苹果1000余亩,与传统稀植乔砧栽培模式相比,具有结果早、树势稳、易成花、品质好等优点。每亩种植苹果树80余棵,并将产量控制在亩产2.5吨。产量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苹果口感好、甜度高、水分大,更受市场欢迎,较普通苹果价格高出约一倍,其中维纳斯黄金苹果售价达到每千克16~20元,在卖出高价的同时,也以过硬的品质为合作社打响了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016年,合作社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积极开展共建合作,基地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列入数字果园信息化监控平台,即“数字果园”,是国家“863”高新计划项目。果园配备了传感器感知技术,建立起基地远程监控系统物联网信息监控平台,达到了专家远程指导、生产全程监控、果品订单销售的目的。孙家峪子村的蜜桃树和苹果树还全部采用“V”字形或主干形的钢管架,防止后期因产量过高而造成树木的断折损坏,其他生产环节也都实现了更新。

2017年,合作社启动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用畜禽粪便加粉碎果木枝条,辅以专门的菌种发酵,生产绿色环保有机肥,不仅使用效果好,而且每吨成本较同类有机肥降低500元。2021年合作社自产有机肥4000余吨,节约成本200余万元。

2020年,蒙阴县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创新党委领导联合社、支部领办合作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双领双全”模式,设立10个工作推进组,整合44个部门的资源,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办社给予倾斜支持。王铭聚在认真学习了解相关政策后,觉得这对合作社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经过向广大党员群众征求意见,按“四议两公开”程序研究通过后,2021年1月村集体正式入股聚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合作社的果树认养节成功举办,影响力持续攀升,合作社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对于合作社来说,村集体入股,不仅能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源支持,而且党组织的组织力、号召力也将化为合作社前进的不竭动力,使合作社发展如虎添翼;对于村集体来说,加入合作社,能够有效激活村级资源,使闲置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变资源为资产,增加集体收入,而且通过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公信力、凝聚力、向心力,也使党群干群关系愈加密切。

三、合作社发展最具特色的环节和领域

合作社坚持多元发展,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果树认养节,认养节当天还会举行盛大的文艺演出,广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2022年开启了“网上认养”,让顾客足不出户、相隔千里也能在果园中认养优质果树。活动中认养的果树树龄6年,每棵每年认养费260元,所认养的果树所产果实全部归认养人所有,同时合作社保证每棵果树产量达30千克以上,不足部分由合作社补齐。每认养一棵果树,村集体提取10元作为集体收入,不仅推动了“果树智慧种植+果树认养”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合作社的品牌影响力,还有效促进了村集体增收。

四、合作社人才培养工作

(一)最值得自豪或骄傲的事

王铭聚深知合作社的发展和取得的各项成果均来源于党的好政策。多年来,他带领合作社主动发挥在技术、产业、品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助力果业发展。一是举办培训班,为果农传经送宝。每年根据季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服务单位、农户,举办果树种养技术管理培训班100多场次。二是通过免费提供接穗、树苗和技术服务,先后帮助全县20多家合作社、7000余家农户发展蜜桃、苹果10万多亩,培训果业技术员500多人、种植能手3000多人。同时,每年接待外来参观学习人员2000多人次,并热情、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科学管理新经验、新技术,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2022年获评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完成单位,王铭聚本人获评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完成人。

(二)面临的最大困难或挑战

一方面是青年人才缺乏。在当下农村年轻人流失严重的大环境下,合作社也面临着青年劳动力短缺、成员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农村的生活、工作环境吸引力不足,造成青年劳动力,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短缺。

另一方面是专业化人才不足。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以销售为例,为了让合作社的果品卖得更远、价格更高,合作社计划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但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电商专业人才,导致线上销售的计划迟迟无法落实。

(三)在培养合作社接班人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合作社一直将接班人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作为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对于人才要求更高更全面。合作社依托村级后备人才库,同时面向退役军人、创业青年等群体,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有效吸纳青年人才。合作社积极探索对接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2018年,孙家峪子村党支部与中国海洋大学红旗智援博士团党支部达成了互联共建协议,借助中国海洋大学高端智力,从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困难共帮、产业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搭建产学研用平台,为孙家峪子村产业振兴和村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帮扶。其中,合作社将“人才共育”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不仅能使被培养人接触到更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学习到先进技术,更能使他们开阔眼界,为合作社的下一步发展培养好后备力量。

(四)意见和建议

一是建议为合作社人才培养提供驻村指导。以往的培养多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培训,但是不利于合作社成员的能力提升。建议通过驻村实地指导的方式,实现培训人员参与合作社生产、现场开展培训演示,以更直观的方式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指导。

二是建议建立人才实践基地。寻找成功典型案例,建设高标准实践基地,树立高质量模板,不仅能让人才通过实地观摩学习提升,还能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民政府,公茂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发展研究(2022)》

>>
 
 

地址:蒙阴县城开发区  © 2009-2023    热线/传真:13563904281   
E-Mail:sdjulian@163.com    版权所有:山东聚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2034442号 技术支持:蒙阴网  网站管理